今天,一個河南70後在香港拿下133億IPO
2025-03-10 15:13 找鋼產業互聯集團

2今天,一個(ge) 河南70後在香港拿下133億(yi) IPO

來源:融中財經(ID:thecapital) 作者:呂敬之 編輯:吾人

當風口上的AI與(yu) 新能源吸走資本目光時,一位河南70後正在紅海中翻出藍浪。

3月10日,找鋼產(chan) 業(ye) 互聯集團ZG-Group(以下簡稱找鋼集團)以每股10港元的發行價(jia) 登陸港交所主板,股票代碼為(wei) 6676.HK,簡稱找鋼集團-W。上市首日,截止發稿,報11.38港元/股,初入資本市場,表現穩健。

在上市儀(yi) 式上,找鋼集團創始人、董事長兼CEO王東(dong) 表示:“黨(dang)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(hui) 明確指出要發展產(chan) 業(ye) 互聯網平台。產(chan) 業(ye) 互聯網平台必將成為(wei) 令人矚目的新賽道,作為(wei) 這一領域的典型企業(ye) 代表之一,找鋼集團必將繼續沿著黨(dang) 指引的方向奮勇向前,為(wei) 鋼鐵行業(ye) 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大價(jia) 值!”

這一成功上市的背後,是一段充滿波折與(yu) 挑戰的創業(ye) 曆程,以及對創新上市方式的勇敢嚐試。

找鋼集團創始人王東(dong) 曾是河南教育學院的大學教師,後決(jue) 定投身鋼鐵行業(ye) 。2012年,他帶領11人的團隊在上海居民樓裏創立了找鋼集團,以“撮合+自營”模式切入萬(wan) 億(yi) 鋼鐵市場。通過前端撮合交易打破信息壁壘,後端整合物流、倉(cang) 儲(chu) 等服務,找鋼集團迅速崛起,上線首日即達成167噸鋼材成交,吸引眾(zhong) 多頂級風投,2018年估值達79.3億(yi) 元。

然而,找鋼集團的上市之路並非一帆風順。2018年首次衝(chong) 刺港股IPO時,因自營業(ye) 務占比過高,王東(dong) 認為(wei) 自營雖然賺錢,但伴隨著高庫存,模式並不健康。於(yu) 是砍掉過億(yi) 的利潤,終止赴港上市,開啟了找鋼集團的轉型,自2019年起逐漸轉型為(wei) 鋼鐵電商平台。

2023年,找鋼集團選擇以De-SPAC方式上市。De-SPAC是一種通過特殊目的並購公司(SPAC)與(yu) 目標公司合並實現上市的創新方式,具有獨特優(you) 勢。其定價(jia) 由發起人與(yu) 目標公司股東(dong) 協商,目標公司定價(jia) 話語權更大,同時引入獨立第三方投資者(PIPE),降低估值風險。發起人主導上市過程,節省目標公司精力,且相比傳(chuan) 統IPO,時間更短、流程更簡單。

據悉,找鋼集團通過De-SPAC模式登陸港股,是中國境內(nei) 第一家通過這一模式在港上市的企業(ye) 。此前,找鋼集團通過PIPE投資人已經募集資金約5.326億(yi) 港元,PIPE投資者包括徐州臻心、東(dong) 英資管、東(dong) 方資產(chan) 管理、托克香港、寧海真為(wei) 、許昌產(chan) 業(ye) 投資、Spring Prosper Pte. Ltd.及鄭州誠信等。

找鋼集團的上市曆程,是無數創業(ye) 者在困境中求變、創新的縮影,其成功也證明了De-SPAC作為(wei) 創新上市路徑的潛力與(yu) 價(jia) 值,為(wei) 更多企業(ye) 提供借鑒。

01

從(cong) 教師到百億(yi) 鋼貿帝國掌舵人

一位70後創業(ye) 者帶著他的“鋼鐵電商帝國”殺出重圍。

3月10日,找鋼集團登陸港交所,創始人王東(dong) 的名字在投行圈掀起波瀾——這位曾經的大學教師,用十餘(yu) 年時間將傳(chuan) 統鋼貿生意裝進數字化引擎,不僅(jin) 讓首鋼、IDG、經緯、真格等頂級風投機構豪擲數十億(yi) 押注,更憑一個(ge) “撮合+自營”模式撕開了萬(wan) 億(yi) 鋼鐵市場的缺口。

時間倒回2008年,還在河南教育學院捧著“鐵飯碗”的王東(dong) ,想要跳進鋼鐵行業(ye) 這片紅海。

彼時國內(nei) 鋼鐵產(chan) 能過剩、價(jia) 格倒掛,經銷商層層加價(jia) 的傳(chuan) 統模式讓產(chan) 業(ye) 鏈苦不堪言。在鋼鐵行業(ye) 擔任高管的幾年間,他親(qin) 曆了行業(ye) “上午報價(jia) 下午作廢”的混亂(luan) ,也嗅到了產(chan) 業(ye) 互聯網的商機。

2012年,他帶著11人的初始團隊在上海居民樓裏敲下第一行代碼,找鋼集團橫空出世。

最早,王東(dong) 曾對找鋼集團有過形象介紹。他稱,淘寶是撮合買(mai) 賣雙方在淘寶平台交易,餓了麽(me) 是撮合餐廳與(yu) 食客交易,滴滴是撮合出租車和打車人交易,而找鋼集團是撮合上遊鋼企、鋼貿商與(yu) 下遊製造、建築等行業(ye) 企業(ye) 的在線交易平台。

這個(ge) “鋼鐵版淘寶”的顛覆性在於(yu) :前端用撮合交易打破信息壁壘,讓鋼廠、經銷商、終端用戶實時透明交易;後端整合物流、倉(cang) 儲(chu) 、加工服務,把原本需要跑斷腿的采購流程搬到線上。

上線首日167噸鋼材成交,第二年GMV突破60億(yi) ,找鋼集團像一匹伟徳综合体育衝(chong) 進資本視野。

創立之初,找鋼集團就吸引了兩(liang) 大明星資本:險峰長青和真格基金。

2011年,險峰長青創始人陳科屹投資找鋼項目時,和三位找鋼創始人僅(jin) 僅(jin) 談了一次,就決(jue) 定要投資。因為(wei) 他看到了鋼鐵市場和互聯網對傳(chuan) 統供應鏈之間的巨大空間,這意味著巨大的機會(hui) 和財富。

紅杉中國、IDG資本等明星機構隨後入場,在2018年,找鋼集團完成最後一輪融資時,估值已飆升至79.3億(yi) 元,成為(wei) 產(chan) 業(ye) 互聯網賽道當之無愧的“獨角獸(shou) ”。

截至2024年9月30日,找鋼集團平台交易噸量超4130萬(wan) 噸,同比增長21.1%;GMV達1529億(yi) 元,同比增長11.61%;對應的,2024年前三季度,找鋼集團營收入達11.41億(yi) 元,同比增長41.68%;毛利3.21億(yi) 元,同比增長21.68%。

02

由重轉輕的運轉模式

找鋼集團也並非高枕無憂,企業(ye) 仍在持續虧(kui) 損,2021年-2024年前三季度,分別產(chan) 生淨虧(kui) 損2.74億(yi) 元、3.66億(yi) 元、4.69億(yi) 元及0.54億(yi) 元,累計虧(kui) 損超11億(yi) 元,主要由於(yu) 經營開支高於(yu) 所產(chan) 生的毛利。與(yu) 此同時,在負債(zhai) 方麵,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末,找鋼集團的短期借款為(wei) 6.03億(yi) 元,而現金及現金等價(jia) 物僅(jin) 為(wei) 4.36億(yi) 元,無法覆蓋短期負債(zhai) 。但眼下值得期待的數據是,2024年前三季度經調整EBITDA利潤為(wei) 708.6萬(wan) 元,同比增長109.83%,公司稱,已進入盈利拐點。

翻開找鋼集團的招股書(shu) ,45項專(zhuan) 利和288項軟件著作權印證著王東(dong) 的硬核邏輯,產(chan) 業(ye) 互聯網不是燒錢遊戲,得用數字化重構生產(chan) 關(guan) 係和利潤分配。如今,這個(ge) 從(cong) 鋼鐵貿易裏生長出的產(chan) 業(ye) 互聯網平台,已把觸角伸向化工、煤炭等大宗領域。

或許正應了那句話“敢在傳(chuan) 統行業(ye) 裏做重模式的人,要麽(me) 是瘋子,要麽(me) 是下一個(ge) 傳(chuan) 奇。”

找鋼集團並不是第一個(ge) 衝(chong) 刺IPO。

2018年找鋼集團首次衝(chong) 刺港股IPO的時候,曾經引發市場對其模式的深度質疑,因為(wei) 當年自營業(ye) 務占比高達86%,王東(dong) 認為(wei) ,自營雖然能夠產(chan) 生利潤,但也麵臨(lin) 鋼鐵價(jia) 格的波動,規模增長越大,庫存累計越多。2019年,公司主動終止上市進程,開啟了平台化轉型。

2019年起,找鋼集團逐漸減少中國自營業(ye) 務規模,計劃從(cong) 重資產(chan) 運營模式向輕資產(chan) 運營模式轉型。在2023年5月19日的找鋼集團區域合作夥(huo) 伴大會(hui) 上宣布,公司已經完成“平台化”轉型,徹底放棄自營業(ye) 務,成為(wei) 一個(ge) 純粹的鋼鐵電商平台。

這一決(jue) 策為(wei) 2023年借道SPAC上市埋下伏筆:輕資產(chan) 模式既符合港股新規對科技公司的定位,又規避了美股對中概股的監管高壓,最終以De-SPAC創新路徑破局。

某種意義(yi) 上,平台化轉型成為(wei) 找鋼集團的“成人禮”——戰略收縮後的聚焦,恰恰驗證了產(chan) 業(ye) 互聯網的終局不是取代誰,而是重新定義(yi) 價(jia) 值分配。

03

De-SPAC,“資本快車道”的狂飆

經曆幾次波折,今天找鋼集團成功以De-SPAC模式於(yu) 港交所掛牌上市。

當找鋼集團帶著百億(yi) 港元估值殺回港交所時,資本市場突然意識到——這場“上市突圍戰”的幕後主角不隻是投行,還有一張名為(wei) De-SPAC的底牌。

深究De-SPAC的生存邏輯,本質是傳(chuan) 統IPO製度下的創新方案。

De-SPAC上市方式是一種通過特殊目的並購公司(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,簡稱SPAC)與(yu) 目標公司合並,從(cong) 而讓目標公司實現上市的過程。以下是關(guan) 於(yu) De-SPAC上市方式的具體(ti) 內(nei) 容:

De-SPAC上市方式的關(guan) 鍵流程節點包括:首先,SPAC發起人需找到合適的目標公司,作為(wei) 並購對象。接著,發起人與(yu) 目標公司股東(dong) 進行並購談判,同時引入獨立第三方投資者(PIPE),為(wei) 交易提供資金支持。之後,SPAC公告並購交易條款,證券交易所按新上市規定對交易進行審批。隨後,SPAC投資者對並購交易和贖回權進行表決(jue) 。若表決(jue) 通過,SPAC與(yu) 目標公司合並,變為(wei) 普通上市公司。

De-SPAC上市方式具有多方麵的優(you) 勢。其一,與(yu) 傳(chuan) 統IPO相比,De-SPAC定價(jia) 由發起人與(yu) 目標公司股東(dong) 協商確定,目標公司在定價(jia) 過程中有更大話語權,同時PIPE投資者提供客觀定價(jia) 參考,降低估值風險。其二,SPAC發起人主導整個(ge) 上市過程,目標公司可節省精力專(zhuan) 注業(ye) 務發展。其三,相比傳(chuan) 統IPO,De-SPAC上市時間更短,流程相對簡單,適合急於(yu) 上市的企業(ye) 。

然而,De-SPAC上市方式也存在一些挑戰。一方麵,SPAC上市可能導致原股東(dong) 股權被大幅稀釋,進而失去對公司的控製權。另一方麵,由於(yu) 交易模式限製,目標公司最終成交價(jia) 可能低於(yu) IPO價(jia) 格。此外,在SPAC運作的前半場,目標公司僅(jin) 能被動接受SPAC上市的融資及部分PIPE投資者的預先承諾投資。

關(guan) 於(yu) De-SPAC上市的一些常見問題也包括目標公司股東(dong) 是否需要承擔發起人股份產(chan) 生的攤薄效應,這取決(jue) 於(yu) 合並過程中目標公司股東(dong) 對SPAC股份的每股認購價(jia) 。此外,De-SPAC上市門檻相對較低,沒有曆史業(ye) 績、資產(chan) 和經營年限的要求。

2023年,Aquila協議與(yu) 找鋼產(chan) 業(ye) 互聯集團進行業(ye) 務合並,後者運營著全球最大的三方鋼鐵交易數字化平台。合並後,找鋼產(chan) 業(ye) 互聯集團作為(wei) 繼承公司於(yu) 聯交所上市。該公司及目標公司已與(yu) 8名PIPE投資者訂立投資協議。該等PIPE投資者為(wei) 徐州臻心、東(dong) 英資管、東(dong) 方資產(chan) 管理、托克香港、寧海真為(wei) 、許昌產(chan) 業(ye) 投資、Spring Prosper Pte. Ltd.及鄭州誠信

根據協議,該公司向PIPE投資者發行PIPE投資股份,價(jia) 格為(wei) 每股PIPE投資股份10元,所得款項總額5.326億(yi) 元,並將用於(yu) 通過數字化增強繼承集團的服務組合;拓寬繼承集團的買(mai) 家群體(ti) 並增加買(mai) 家黏性;強繼承集團的技術實力;探索跨行業(ye) 擴張;及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(ye) 用途。

這恰恰暴露了De-SPAC的核心:上市不僅(jin) 是終點,更是綁定戰略資源的起點。數據顯示,美股SPAC合並案中,34%的企業(ye) 會(hui) 引入SPAC發起人的產(chan) 業(ye) 資源,而在傳(chuan) 統IPO中,投行承銷商往往在上市後即刻撤退。

找鋼集團的成功上市是一場成功的創新,是運營模式和上市模式的商業(ye) 與(yu) 資本化的雙重創新,在接下來的競爭(zheng) 中,找鋼集團如何持續創新,更加值得期待。